<menuitem id="9fjdx"><strike id="9fjdx"><progress id="9fjdx"></progress></strike></menuitem><font id="9fjdx"></font>

<big id="9fjdx"></big>

進入郵箱
最新動態
 
當前位置: 最新動態
《民生周刊》歐陽平凱院士訪談:科技創新要以需求為導向
閱讀次數:2734 添加時間:2016/1/21 發布: 管理員




8月5日,受習近平總書記委托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專家并同大家座談。為期6天的休假共有54位專家參加,涵蓋自然科學、工程技術、社會科學、醫療衛生、農業技術等領域。

在座談會上,談及創新驅動發展,作為我國化工與生物技術交叉領域學科代表人,南京工業大學前校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學部首席科學家歐陽平凱有關“問題導向助推科技創新”的觀點引起多位專家共鳴。
近日,歐陽平凱接受了《民生周刊》記者的專訪,再次強調科技創新應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。
民生周刊:在科技界,問題導向具體包含哪些內容?
歐陽平凱:創新要從國家的重大需求、企業的現實需求中發現問題,提出問題,解決問題,進而推動發展。
中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最大問題是,大工業體系下缺乏大型跨國公司研發力量主導。造成的結果是,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,到科技創新向產品轉化,再到市場相互割裂,沒有形成鏈條。
在美國,70%的研發力量來自企業。它之所以強大,實際上就是跨國公司的研發與市場結合的能力非常強大,他們善于從實踐中體驗,到實踐中研究。
民生周刊:您是指中西方理念不同導致科技創新差異?
歐陽平凱:糾正一下,這不是理念問題,是國情。
中國過去幾千年就有“重文輕武”的問題,現在科技界也面臨“重文輕武”問題,即重理輕工。多數人認為工是武,理科是文,比如化學包括物理化學、無機化學、有機化學、環境化學、高分子化學,再加上化工。五大理科加上一個工科,化學就占了5/6,化工則只占1/6。
現在,只要一談到科技創新,就是指抓基礎研究、理論研究。國家科研經費由兩部分構成,一個是基金,另一個是重大專項。
重大專項由企業牽頭來做,而基金基本都給了高校,高校普遍以撰寫學術論文為主,F在我國發表文章世界第二,而科技競爭力卻被西方遠遠拋在后面。
民生周刊:基礎研究和產業之間的轉化似乎是個復雜的問題,需要具體分析。以工程創新為例,科研成果評價體系直接關系著科研的發展方向,傳統評價體系是以發表論文為主,而工程企業更多地看重科研成果有多少可以轉化為市場專利,實現多少產值和利潤。
歐陽平凱:世間有什么問題是簡單的?都很復雜。我沒有否定要重視基礎研究,相反在40余年的科、教、研職業生涯中,我非常重視基礎研究。不過,我認為基礎問題要從實踐中去體驗,要到實踐中去研究。
從問題出發創新的好處有兩個方面:一是解決資源配置問題,就是讓市場發揮作用,把資源配置給最有效率、最需要的人、企業和機構;另一個是激勵問題,理、工之間的評價應該有獨立的體系。這樣就是把激勵搞對,讓每個人、企業和機構都有提高效率的積極性。
民生周刊:能否舉一些“以問題為導向”實現基礎研究與創新產業相互轉化的項目?
歐陽平凱:有很多,比如,葉酸是一種對胎兒神經發育極為重要的維生素,但目前用戶使用的基本是合成葉酸,完全沒有副作用的天然葉酸極不穩定。后來,經過以問題為導向的努力,我的一個學生找到了天然葉酸穩定的結晶狀態,并解決了大規模生產難題。
還有,現在女同志穿的尼龍絲襪很漂亮、很結實,但有一些缺點,不是太舒服,吸水性不好,柔軟度不高。
南京工業大學的相關課題組從生物能、生物新材料研究出發,力圖做出既柔軟、吸水又漂亮的絲襪材料,實現尼龍、聚氨酯這個系列領域的創新,將來這一領域涉及產值可達上萬億元。
民生周刊:從這兩個項目看,科研創新成果為新產品提供了新材料,我們知道,在從新材料到產品的轉化會遇到“玻璃門”,如涉及科研政策等,這該如何破解?
歐陽平凱:科技創新不僅僅涉及科研政策問題,還會遇到體制改革問題。
以生物材料為例,目前,我國糧食問題十分嚴峻,而糧食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做飼料,尋找一種生物材料替代糧食做飼料已經是當務之急。
我國糧食產量約6億噸,秸稈的產量大約10億噸,生物量很大但處理方法有限:一部分秸稈能替代飼料,多數秸稈則因沒有用途而被燃燒。
其中,玉米秸稈被制成飼料的部分,里面纖維素很不容易被牲畜消化,這個一定要有酶,將其變成糖,因為α葡萄糖可以合成,我們通過維生素把它變成淀粉,變成油脂、脂肪酸、氨基酸。這樣既可以大大提高秸稈的利用率,又能緩解我國的糧食壓力。
現在,一噸秸稈約300元,10億噸秸稈就可以實現3000億元的產值。這不是一個小產業,就像煤和石油一樣,是資源,要作為一個行業來做。
但具體實踐起來需要破除一些體制限制,自上而下實現一體化。首先,秸稈收集就要形成一個產業鏈,建議這個行業跟環保部門、農業部門及各地方政府結合起來,在糧食收購過程中附帶把秸稈也一并收集。其次,要有一個萬噸級的示范工程,只要做出來就會有人來投,打通下游產業,就符合市場規律了。
民生周刊:對于我國的科技創新,您未來有哪些期許?
歐陽平凱:科技創新一定要以問題為導向,不能跟在別人后面跑。另外,科技創新一定是大的創新,秸稈產業可能就會是一個亮點,而且可以作為中國減排的特色,這個對國家太有用了。
如果說我有一個夢想的話,那就是希望這個產業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個亮點,因為外國人并沒有這個需求。
(《民生周刊》記者:王麗)2015-08-25




 
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
蘇ICP備16022095號
一个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,一个人免费视频观看在线中文,一个人在线观看的WWW_首页